改革开放以来,中国7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为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壮举,中国的扶贫成就与经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依然在全世界蔓延,贫困仍是阻碍各国发展的短板,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变成全球各国政府执政和社会治理的共同目标之一。因此,讲好中国扶贫故事对国际交流有着重大意义,这样的故事易于被接受和理解、易于引起共鸣和认同,能让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度了解和借鉴中国的扶贫经验,为治理全球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公共产品。更重要的是,中国扶贫故事的对外传播能推动与世界各国政治和学术话语融合,也使得中国贫困治理话语成为全世界贫困治理话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据此,我们大家可以充分的发挥公共外交的作用,全方位、立体化地讲好中国扶贫故事。公共外交作为一种新的外交方式已成为政府间外交行为的重要补充,也是各国政府用以影响他国公众、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国际形象的重要手段。中国公共外交的任务是讲好中国今天多彩鲜活的故事,向世界上其他几个国家的民众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目前,在多元化的公共外交手段助力下,中国扶贫故事的国际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中国的脱贫奇迹引起慢慢的变多外籍人士的兴趣,他们通过自身体验和实践来了解真实的中国,并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扶贫故事。如YouTube博主Daniel Dumbrill(丹尼尔·邓布尔)于2021年1月发布了一条关于“中国贫困在消除,美国贫困在蔓延”的视频,视频对比了中美对待贫困问题的态度,并对几则美国的涉华广告进行解构,认为美国先天的优越感以及美国媒体对华长期扭曲性的报道使美国没有办法接受中国消除绝对贫困这一事实。来自英国的YouTube博主Jason长期深入中国偏远地区,拍摄了大量介绍当地风土人情的视频,短视频《关于中国的谎言》展示了贵州贫困落后地区普通农民的生活,介绍了中国“旧城改造拆迁区”“赶集”以及当地的疫情控制情况。整个视频展示了贵州的风土民情,并以幽默讽刺的方式将BBC对中国的歪曲报道与中国偏远农村地区真实情况做对比与解读,引发热议。另外,海外人士和媒体参与、中外联合制作的扶贫题材纪录片常常以小见大,真实、立体地还原出中国扶贫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例如由中国国际电视台与外籍专家Nadim合作的纪录片《村里来了个扶贫洋专员》、中国国际电视台与美国库恩基金会联合制作的纪录片《中国脱贫攻坚》、英国导演柯文思(Malcolm Clarke)拍摄的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等,不同于传统纪录片用宏大官方视角去叙述国家层面的成就,这些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中国变革故事的亲历者,将中国“脱贫攻坚”理念完整地传递给海外观众,融通中外叙事策略,实现了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中国扶贫基金会自2005年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国际人道救援及减贫发展项目,惠及无数普通民众。该会目前在缅甸、尼泊尔、柬埔寨、巴基斯坦、老挝、蒙古国、埃塞俄比亚、苏丹、、乌干达等10多个国家开展了长期发展援助项目,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扬和认可。例如2015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在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的微笑儿童学校供餐项目,为贫困家庭小学生无偿提供餐食,为当地教育扶贫做出了贡献。又如2018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在等非洲10多个国家开展的“国际爱心包裹项目”,通过捐赠基本学习用具改善贫穷的地方学生的学习条件,受到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赞誉。
消除贫困是一个全球性议题,其成就易于引起共鸣和认同。海外受众正积极主动关注中国扶贫的成就,我们大家可以以此为契机改变对外叙事方式,以友际人士为传播主体,邀请海外人士来华参观调研,让他们亲自感受中国的扶贫成果。另外,在中国政府支持和引导下,中国民间组织积极同国际组织合作,参与国际扶贫事务管理,实现中国机构的扶贫项目在联合国框架下落地。同时,通过召开国际扶贫经验交流论坛、中外扶贫青年峰会、设立国际扶贫贡献奖等形式主动设置国际扶贫议程,有助于扩大和提升中国在人类扶贫与发展事务中的话语权及影响力。
当前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外交环境也日趋复杂,调动各方力量热情参加中国公共外交实践,以中国扶贫故事为主题,对提升我国国际形象、赢得世界各国民众认同和支持具有现实意义。习指出,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要组织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通过扶贫公共外交,搭建“民心相通”之桥,这样的故事可有效回应西方社会的质疑,更加有助于我国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表达。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治理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与传播研究》编号20&ZD140)的部分成果。】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逐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大家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化的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化的经济成为中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精准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所有的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化的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稳步的增长和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